在中国,尤其是东北地区,几乎到处都流传有关于人参的故事。东北民谣曰:“关东三宗宝,人参、貂皮、乌拉草(也有一 说为鹿茸角)。”三宗宝中,人参是第一宝。在民间传说中,人参不仅是大补之药,是能起死回生的神药,而且人参还能幻化成人形,是一种植物精灵。因此北方乡间民众对它十崇拜。在北方民间,流传着许多神奇而又动人的人参故事。最常见的就有“人参娃娃”、“人参姑娘”或“人参老人”等多种故事类型。
以近年来的故事采录资料来看,我国流传的人参故事主要有三种型式:一类是“参精报恩成婚”型。这类故事有的讲挖参的老把头识宝,得知一棵千年人参成精后幻化成一个姑娘,就带着小徒弟一路追挖人参精。由于小徒弟善良与正直,几次放过人参姑娘,最后,人参姑娘嫁给了小徒弟,并使他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有的讲人参变成一个美丽的姑娘后,遭到人间恶人的追逼欺压,多亏贫穷的小伙子搭救,人参姑娘最终嫁给了穷小伙儿。代表性文本有:辽宁岫岩满族女故事家李成明讲述的《三放人花》、吉林桦甸县林场工人张成余讲述的《童子参》、以及《姊妹参》、《红灯笼》、《人参姑娘》、《小三和二甲子》等。
第二类是“人参精灵与两兄弟”(或两老友)型。这类故事多讲善良、弱小的人物(弟弟、贫民)得到参精的帮助,找到了宝参。不料这宝参被奸滑、凶恶的坏人(哥嫂或财主)夺去。然而宝参到了坏人的手中就变成了废物,或者为坏人带来毁灭性的灾难。代表性文本有:吉林省梅河口市98岁的老农毕成山讲述的《彩虹姑娘》、盛产人参的吉林省抚松县流传的《一双新靴子》、《红顶瓜皮帽》、《棒槌姑娘》、《人参老头儿》等。
第三类故事是某小孩(或小和尚、小道徒)与人参娃交友玩耍,得到了宝参的滋养,十分健壮。大人(或老僧、老道)命他将针线别在人参娃兜肚上,以便捉住宝参,由于他的阻挠或人参娃的神力,使坏人没有得逞。或人参显神通使寺庙、小徒等升天成仙,或小徒得宝过上好日子。代表性文本有:辽宁岫岩满族女故事家李成明讲述的《棒槌孩》、吉林的《红松和人参的故事》 和《好心的小徒弟》等。(刘守华主编,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第335—34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