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产生于宋代,是一篇中国姓氏汇编的四言韵文,全文568个字,其中收录单姓444个,复姓124个。据宋代王明清《玉照新志》记载,《百家姓》为“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百家姓》首句为“赵钱孙李”,这样的排序有一定的历史渊源,以“赵”姓为首,是因为“赵”为宋朝的国姓,将“钱”姓排在其后是因为钱是作者的本姓。五代十国时期,钱镠创立吴越国,建构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权。由于钱氏政权曾为赵宋平定江南效力,后又献国归宋,受封王爵,江浙的民众因此躲过战乱,所以一直感念吴越钱王,故将“钱”姓列于第二位。“孙”姓是钱俶正室王妃之姓,故列第三位。南唐李氏政权与吴越国毗邻,故列第四。
中国的姓氏在母系氏族制度时期已经出现,早期的姓氏大多是“女”字旁,如姬、姚等,作为母系血统中区别其他氏族的符号,从属于某一氏族的个体便以此作为自己的姓,如伏羲氏姓风,黄帝姓姬,炎帝姓姜,皋陶姓偃等等。部落首领之子亦可得姓,如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即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属二姓。祝融之后,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八姓,史称祝融八姓。姓的作用是为了“别婚姻”,也即同姓的人属于同一氏族,不可通婚。在战国时期之前,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姓,只有具有一定社会地位和一定身份的人才有姓,到春秋时期,天子分封有功有德的诸侯时,依照其出生地而赐姓。“氏”不同于“姓”,“姓”是为区分不同的部族,而“氏”是在某一部族发展壮大后分化出来的,是“姓”的分支,主要作用在于凸显父系社会中男子的贵族血统,“三代之前,姓氏分为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分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郑樵《通志·氏族志·氏族序》)如姬姓分化出孟氏、季氏、孙氏、游氏等;姜姓分化出申氏、吕氏、许氏、纪氏、马氏等。
中国姓氏的来源极为复杂,依照“姓”的来源,可以将中国的姓氏大致归为十五种,第一种,以祖先的图腾崇拜物为姓氏,如熊、马、牛、羊、龙、凤、山、水、花、叶等。第二种,以祖先名字中的字为姓氏,如“年”姓,是在春秋时,周灵王有子叫“王子年夫”,年夫的后人便以其名中的“年”字为姓。第三种,以封地名和国名为姓氏,如赵、吴、郑、陈、卫、韩、秦、许、吕等。第四种,以职业或官职为姓氏,如司徒,是上古时代官名,传说尧、舜时设立,一直延续到秦汉,任此官职的后代便以官职名称为姓。第五种,以山河名为姓氏。如乔姓,出于有熊氏,黄帝死后葬于桥山。黄帝的部分子孙便以“桥”为姓氏,后人去木为“乔”。第六种,以住地的方位为姓氏,如东郭,郭是指古代时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东郭,就是外城的东墙附近。第七种,以部落的名称为姓氏,如呼延、慕容、宇文、尉迟、万俟等姓氏都属于这种情况。第八种,以出生时的异象为姓氏,如武姓,周乎王之子出生时掌纹呈篆文“武”,由此,周平王赐其姓为武。第九种,以谥号为姓氏,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如穆姓、文姓等。第十种,因避祸、避仇、避讳、避嫌所改的姓氏,如桂姓、田姓等,司马迁的后人因避祸而改姓冯、马等。第十一种,帝王赐姓氏,如金姓、刘姓、郑姓等,明代太监马三宝有功,被永乐帝赐姓为郑,改名“郑和”。第十二种,以数量词、排行次序及天干地支为姓氏,如万姓、丙姓等。第十三种,少数民族文化上汉改姓氏,如元姓,少数民族用汉姓的人物中,还有著名的李克用、李存勖父子。第十四种,汉族人改为少数民族姓氏。第十五种,部分少数民族的姓氏,满族乌雅氏分别以吴、穆、包、黄、邵为姓氏。
由于汉字有多音字及古音有变等现象,许多汉字在作“姓”时往往沿用古音,作为姓容易读错。常见易读错的姓有:万俟,音为Mo qi;区,音为ōu;黑,音为hè;盖,音为gě;查,音为zhā;教,音为jiào;任,音为rén;曾,音为zēng;缪,音为miào,晟,音为chéng。
《百家姓》因句句押韵,读来朗朗上口,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中国古代经典的蒙学读物。“初入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读《百家姓》以便日用,读《千字文》以明义理。”(明·吕坤)《百家姓》的出现与传播,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体现出中国文化中宗法、血缘传统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