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节也被称作“送寒衣节”。送寒衣是寒衣节最主要的习俗,清代道光年间的《河北万全县志》记载:“(十月)朔日,剪楮为寒衣焚墓,为寒衣节。”
民间传说寒衣节的产生和孟姜女有关,孟姜女正值新婚,丈夫就被抓走去为统治者修筑长城,孟姜女不畏艰险,千里迢迢地看望丈夫,为服徭役的丈夫送厚衣服御寒,可是让孟姜女没想到的是,当她赶到的时候,丈夫已经因为过度劳累死在了长城下。孟姜女悲痛欲绝,恸哭多日,长城的一部分轰然倒塌,露出丈夫的尸体,她把带来的厚衣服盖在了丈夫的尸体上,希望给丈夫最后的温暖。后来“送寒衣节”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民间传说总是带有传奇色彩,其实,寒衣节自古有之。据考证,早在周朝时,农历十月初一是腊祭日,这天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据《礼记,月令》,农历十月是立冬的月份。这一天,天子率三公九卿到北郊举行迎冬礼,礼毕返回,要奖赏为国捐躯者,并抚恤他们的妻子儿女。已经死去的人怎么受赏呢?就是为他们“送寒衣”。上行下效,遂相沿成习。在《礼记,月令》中,同时还描述了周代腊祭的情形:以猎物为祭品,天子在社坛上祭祀日月星辰众神,在门闾内祭祀五代祖先,同时慰劳农人,颁布新的作息制度。
《诗经,豳风•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说从九月开始天逐渐要冷了,人们该添置御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称授衣节)。不过,前代授衣多在夏历九月,具体日期不固定。
到了大唐,唐玄宗一纸诏令直接影响到民间拜墓送衣的习俗。由于十月刚入冬,九月稍嫌早,所以,这一习俗在宋代便推移到了十月朔日。
宋代十月朔的习俗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授衣;二是祭祀;三是开炉。宋人祀先用“绵球楮衣”,后世称之为“寒衣”,不过,宋人此时并无这个名称了。
在明代古书《帝京景物略•春场》中详细记载了当时的寒衣节:“十月一日,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新丧,白纸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声十九,男声十一。”
清代的寒衣节基本上沿用了明代的旧俗,如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送寒衣》中,则记载有清代寒衣节的情形:“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扫墓,如中元仪。晚夕缄书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带衣履,于门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
十月初一是进入寒冬季节的第一天。生者御寒加衣,念及逝者,会给其“送寒衣”,尽管有迷信色彩,却寄托了生者怀念亲人的浓厚感情,是中华民族感恩先辈的传统美德,也是人们祈求保佑家族兴旺、子孙平安的表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十月初一上坟烧纸、烧寒衣的习俗逐渐淡化,人们,特别是城里人更愿意选择到坟前默哀或献上一束鲜花,以怀念逝去的亲人。这种方式文明、进步,值得倡导。(转引自:张超编著,不应远离的传统文化,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6.01,第40-42、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