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在宋代被称为“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即农历冬至后105天,清明节前一二日,这一天禁烟火,只吃冷食。
寒食节的由来要追溯到春秋时期。晋国发生内乱,晋公子重耳(后为晋文公)被迫逃亡国外,介子推不畏艰难跟随重耳一起流亡。重耳饥饿难耐时,介子推割下自己的腿肉给重耳熬汤o可重耳回国做了国君后,却把介之推淡忘了。于是介之推便带着母亲隐居在绵山。当晋文公想起这个“割股奉君”的贤臣时,感到非常内疚,于是亲自到山中寻找他,却没有找到。晋文公为了把他逼出来,就下令烧山。结果火势蔓延迅速,连烧三日,但介之推却一直没有出来。火熄之后,大家进山察看,才发现介之推和他的老母亲抱在一起,被烧死在深山之中。晋文公为悼念他,将绵山改为介山,并下令在介子推忌日禁火寒食,从而形成了寒食节。
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时间相近,大约到了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这期间,人们都会到先祖坟地祭拜,唐宋时期的寒食节还盛行踏青,正如宋代李之彦在<东谷所见>中记载:“拜扫了事,而后与兄弟、妻子、亲戚、契交放情游览,尽欢而归。”除此之外,寒食节又逐渐增加了荡秋千、蹴鞠、牵钩勾、斗卵等风俗活动。
关于寒食节的宋词有很多,如南宋周密在t曲游春>一词中便描述了寒食节踏青的盛况:“禁苑东风外,肠暖丝晴絮,春思如织。燕约莺期,恼芳情、偏在翠深红隙。漠漠香尘隔,沸十里、乱弦丛笛。看画船尽入西泠,闲却半湖春色。”
荡秋千是我国古代寒食节习俗。秋千的历史悠久,最旱叫千秋,后避讳改为秋千。古代的秋千多以树桠枝为架,再以彩带拴制而成,后来逐步发展为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秋千的起源,最旱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祖先为了采摘野果或猎取野兽,往往依靠藤条的摇荡摆动,上树或跨越沟涧,这是秋千最原始的雏形。春秋时期就出现了木架下悬系绳索、下拴踏板的秋千。《艺文类聚》中就有“北方山戎,寒食日用秋千为戏”的记载。
到唐宋以后,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大量涌现,荡秋千逐渐演变成为节日中广场庆典的狂欢节目。杜甫有诗云:“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刘禹锡也有:“秋千争次第,牵掩彩绳斜。”可见荡秋千习俗流传之广之盛。(转引自:汪旭编著,宋词全解,万卷出版公司,2015.01,第124、1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