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八月,台湾山区的田野里,谷穗低了头,稻子弯了腰。在这行将开镰收割的时候,高山族同胞满怀丰收的喜悦,迎来了本民族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丰年祭。这个节日,标志着旧的一年行将结束,新的一年就要开始。汉族带着木偶戏到高山族村寨里演出,表示对兄弟民族的祝贺。居住在日月潭一带的高山族,把这个节日叫做“莫拉努——马拉期塔”,意思是通过祭祀祖灵,祈求来年丰收,人口兴旺,其用意与汉族的春节类似,而学者及研究高山族历史的人士称为“丰年祭”。
一般年景,庆贺丰年祭时,推选出一位精明能干、受人尊敬的长者担任主祭,丰年祭的庆祝活动要占用整个八月。直到月末那一天,全社区男子集中到日月潭捕一次鱼才结束。自八月十五日举行完月祭后,大家就白天下地收割庄稼,夜晚才集中到广场唱歌跳舞。高山族的丰年祭,以“社”为单位举行祭祖、钻木取火、狩猎等仪式,以及饮宴、唱歌跳舞等活动。
八月初一的前二天,一社之长(部落头领)就派人通知各家准备过节。于是,高山族男人们上山打猎,下日月潭捕鱼。妇女们则在家酿糯米酒,备办年货。像汉族过春节要贴春联一样,高山族家家户户的门旁!,都挂上一束名叫“司快司”的草。除夕之夜,上山打猎的男子,过去要留宿在山上的小房子里,现在则住在牛棚的顶阁上。妇女们聚到广场上跳舞。丰年祭的许多活动,都是男女分开进行的。这或许包含着高山族对于往昔母系氏族社会及祖先们艰苦创业的追忆吧!
八月初一,家家户户都放下现代的火柴不用,而要用古老的方法钻木取火。黎明,男人们在家中,用双手紧紧夹着一根筷子般粗的小木柱,在另一块长方形木块上急速旋钻,让迸发出来的火星点燃一种叫做“兰芭子”的草,听其燃烧,直到半小时后熄灭。接着再这样取一次火,才用以煮糯米饭、蒸糯米糕和做菜肴。炊事既毕,妇女们就把饭盛在祭篮里,提到集中地点,由五位女巫主持祭祀祖灵。祭毕,妇女们要在祖灵前表演"杵乐"。杵乐本来是日月潭畔高山族妇女清晨舂米时的劳动歌。她们用一种细腰长杆,在木白里舂米。木白垫有石板,长杵杵臼、咚咚作声,清脆悦耳。妇女们边春边唱,歌声婉转低回,双脚踏地移动。久而久之,就发展成为闻名中外的日月潭杵乐。初一这天,成年男子携带弓箭,刀、枪等猎具,举行有关打猎的祭仪。初二,妇女们继续集中祭祖,而男子则到西方山上打猎。他们把获得的猎物抬到社里主管历法的人家,再进行一次用弓箭射兽头的活动,然后由部落首领平均分配猎肉,每户一份。在整个丰年祭期间,妇女要严守不得触及弓箭等武器的禁忌。据说,如果妇女接触了弓箭等打猎器,她就会变得又瘦又黑。其实,这是原始氏族社会严格实行男女自然分工的陈迹。
初三,过去就要举行“凿齿”。凿齿又叫缺齿或打牙。三国沈莹《临海水上异物志》里,就有关于“夷州”(即台湾)土著居民女子出嫁,都要“缺去前上一齿”的记载。可见这一习俗是古代的。
高山族的丰年祭,除了这一系列祭祀仪式外,自初三晚上起,在广场上举行节日篝火舞会。每当夜幕降临,广场上就点起熊熊篝火,火光映红了夜空。姑娘们换上节日盛装,额上绑着用各种草叶子和野花制成的头饰,项间戴着用贝珠做成的珠串,俏丽而又大方。小伙子们穿短衣,围鹿皮短裙,头饰上插几根五彩鸟羽,英姿焕发。他们三五成群来到篝火旁,一对对情侣并肩而坐,时而悄声细语,倾诉知心话,时而举杯,同饮香甜的米酒。继而,全体青年男女围绕篝火,同歌同舞,歌声抑扬,舞姿翩跹。他们用歌声来表达对祖先的崇敬,歌唱祖辈们用辛勤的劳动,开发了宝岛,使它成为高山族的美丽家园;他们用歌声来展望未来,预祝来年的丰收、社众的平安、人口的兴旺。青年男女们还通过唱歌,表达对情人的赞美、追求,让歌声架起爱情的桥梁。(转引自:李春生主编,21世纪中国少数民族节目,中国画报出版社,2004年01月第1版,第83-8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