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庆节气

当前位置: 首页 >> 重点研发计划 >> 文化知识 >> 节庆节气 >> 正文

节庆节气:盍什节

发布日期:2019-10-29         点击:

盍什节,有的地方叫“壳什”,汉语称“过新年”“新年传统歌舞节”或“拉歌节”,是傈僳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傈僳族有自己的历法,他们把一年分为花开月(三月)、鸟叫月(四月)、烧火山月(五月)、饥饿月(六月)、采集月(七、八月)、收藏月(九、十月)、酒醉月(十一月)、狩猎月(十二月)、过年月(一月)、盖房月(二月)等10个月。由于各地习惯不同,过年时间也不一。怒江栗僳族大约在农历十二月初五到第二年正月初十过盍什节,节期的长短各地甚至各个村寨都不同,有的10天,有的15天,但一般都在“过年月”里过盍什节。

盍什节活动因地区而异。一般在节日期间,都要舂灿米粑和糯米粑,配制香醇的水酒。为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和粮食丰收,每一家都要将每一臼舂出的灿米粑放少许在桃、李等果树上。

碧江傈僳族过节前,每家都要准备过节用的柴和粮食,并杀猪煮酒,清扫房间。除夕前一天,要蒸天雄米饼,这是给死去的近亲上供用的,也是过节时家人吃的糕点。这种糕饼除去婚丧事外,一年只做一次。这一天还要采摘松树枝,松枝数目要与全家男人人数相同,他们认为松枝四季常青,能去疾病。

过年的前一天要扎彩门、围活动场地,还要在场地中央竖立高耸的旗杆,挂上红下白的两色旗,旗上有弓弩和箭的标志。

除夕晚上人们都要回家,禁止到别人家去,即使是分了家的父子、兄弟也不能来往,直到初三以后才解除此限制,据说这样做是为了祛病,除夕全家守夜不睡。

初一拂晓,各家由年长的男子主持祭祀。祭时先祀狗,祭品是饭一碗、肉一块、天雄米饼两块。先祀狗,据说是因为地上的种籽最初是狗从天上带来的。然后祭门、房梁和三脚架。最后祭死去的祖父母、父母、兄弟及未嫁而死的姐妹。

这一天,人们换上新装,列队进入庆祝会场。每队有3人任领队:一人双手举着有弩弓和箭标志的红白两色旗,一人肩找弩弓,包头上斜插一支箭,还有一人是妇女。当队伍将进入彩门时,早就候立在路旁的姑娘们,伴着鞭炮声和芦笙乐曲跳起欢迎舞。随后无数支铜炮枪响3次,庆祝活动开始。人们向红白两色旗祭过酒后,手挽手跳起舞来。

过去,初三要举行山神祭。每家出3根柴,1块天雄米饼,少量的酒、肉和饭。祭时点燃柴火,祈求增产丰收。青年们举行射天雄米饼的竞赛游戏,于天雄米饼上置肉作为鹄的,以弩弓射中者,可以得饼。

初七这一天女子不背水、不做饭,因为有女子死后轮回7次的宗教说法;初九这一天男子不能背水做饭,这与男子死后轮回9次的宗教说法有关。逢初一、二、三、四、五、七、九、十三,每家必须吃干饭,认为这样人可以无病,天也不旱。这些习俗现今已逐渐改变。

泸水县傈傈族过节时,初一至初五全家不得外出。初一全家围坐火塘边,用酒、肉、饭各3碗祭祖,这一天杀的猪、鸡不能给外人吃,第二天再杀一口猪用以款待客人。初五射箭,把一包谷粑粑和一块肉在房前,以弩弓射击,射中肉被认为打猎会丰收,射中粑粑则认为粮食会增产,射箭后家人才能外出。有的地区过节时要首先给耕牛喂盐,以表示犒劳耕牛一年的劳绩。

过年期间,妇女上穿右衽短衣,下着长裙,头上饰以红白色料珠,胸前有彩色料珠串成的项圈;男子着短衫,裤长及膝,有的以青布包头,左腰佩砍刀,右腰挂箭袋。人们聚集在一起谈笑,举行射弩比赛、跳舞等节日活动。(转引自:李安辉主编,石兵编著,民族节日俱欢颜(修订版),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01月修订版,第194-196页)


上一篇: 节庆节气:拉木鼓节

下一篇:节庆节气:泼水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