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庆节气

当前位置: 首页 >> 重点研发计划 >> 文化知识 >> 节庆节气 >> 正文

节庆节气:清明节

发布日期:2019-09-25         点击: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三月节”,是汉族每年公历4月5日庆祝的重要节庆,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清明节起源于上古,至少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据《历书》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最早最为节气名称,以自然内涵为主,指导人们生产生活。受上古时代的春祭礼俗和祖先信仰影响,“墓祭”始终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民族精神,春祭和秋祭自古就有。清明作为进行春祭的主要时段,在历代帝王将相选择清明期间进行祭礼的影响下,民间也竞相效仿,据《唐会要》载“二十四年二月二十一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可见清明在唐已成为很隆重的节日。之后宋、明等朝代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均有官方的清明假日,可见清明节在代代沿袭中成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祭祖大节。

在历史的发展中,清明节融合了越来越多的其他民俗,拥有了更加丰富的节庆方式和文化内蕴。禁火、冷食等习俗融自寒食节,祭祀宴饮、踏青春游等习俗融自三月三节,此外还形成了插柳、植树、荡秋千、蹴鞠、斗鸡、打马球、牵钩等习俗。

如今,清明节最主要的节庆方式是扫墓祭祖和踏青春游,全国大部分地区都会进行,这也是清明节如今的文化内核。清明节期很长,在清明前后的十天,均是这两种节庆方式的开展时间。插柳的习俗象征着驱鬼,代表清明节蕴含的一些传统思想,清明节还与中元节、寒衣节并称“三大鬼节”,在现代这一节庆方式与植树融合。荡秋千、牵钩等户外节庆方式形成于踏青春游的延续中。

清明节的食俗在今日所剩不多,北方的山西、山东等地区还保留有禁火、冷食的节庆方式,南方的部分地区有吃青团的风俗。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习俗,虽然各地各民族习俗略有差异,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除了中国,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等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也过清明节。





上一篇: 节庆节气:特懋克

下一篇:节庆节气:青苗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