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仙女节,又名鲜花节、“乃仍节”,是云南贡山一带怒族、独龙族的传统岩洞祭祀活动,在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举行。“乃仍”在怒语当中是“朝山”的意思。朝山意为对山和山神的崇拜,是万物有灵的原始自然崇拜的一种体现。
每年的仙女节,怒族人民都要举行朝山仪式,他们会选择有钟乳石的溶洞当作神山,并带上祭祀用品前去祭祀,祭祀时要点燃松烟,并由主祭者念颂词,还要打鼓念经。这时也是杜鹃花盛开的季节,人们还会带上一束束杜鹃花献给“仙女”,之后大家还要在仙人洞中接来从洞顶钟乳石上滴下来的“神水”,喝上几口,以祈求神明庇佑,身体健康。祭祀结束后,各家各户设宴饮酒,青年男女则身穿节日盛装,进行射箭比赛,通宵达旦载歌载舞。活动一般持续三天且规模宏大,参与者往往多达上千人。传统的仙女节本为母系时代女性崇拜的遗存,但后来藏传佛教传入贡山一带后,很快与当地怒族原始的宗教信仰结合,并且在祭祀活动中加入转山、喇嘛诵经等仪式。
关于仙女节的起源,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几百年前,贡山一代有一位聪明美丽的姑娘,名叫阿茸。她不仅发明了飞跨怒江的竹篾溜索,还为常年干旱荒芜的怒家山寨引来了甘甜的泉水,因而深受当地人民尊敬,被称为“仙女”。后来阿茸被奸人迫害致死,当地人民为了纪念这位美丽能干,坚贞不屈的姑娘,便把阿茸遇害这天定为“仙女节”,自发举行祭祀活动来缅怀她。
怒族仙女节发展到今天,已经由一个传统节日上升为法定节日,节日由传统的祭奠活动发展到怒族歌舞表演、物资交流等活动,举办规模一次胜过一次,成为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对外交流和对外宣传的载体,2006年5月25日,怒族仙女节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隆重入选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举大大提高了云南贡山的知名度,更推动了怒族口传与非物质文化的蓬勃发展,为当地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