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戏曲

当前位置: 首页 >> 重点研发计划 >> 文化知识 >> 民间戏曲 >> 正文

民间戏曲:萍乡采茶戏

发布日期:2019-11-08         点击:

萍乡采茶戏民间小戏剧种。旧名采茶戏、三脚班。清道光十九年(1839)萍乡人黄启衔的《近事录真·假装男女》条,即载有“采茶戏一名三脚班”。萍乡采茶戏的流行地区为萍乡市及万载、宜春、铜鼓、宁冈等县市。在萍乡市及所属城关、湘东、芦溪、上栗四区,业余演唱采茶戏的剧团甚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初名为萍乡地方戏,后来改称萍乡采茶戏。

萍乡采茶戏的形成,约始于清代乾隆间。最早演出的形式是一种“采茶灯”,每逢新春佳节,萍乡的民间灯彩尤为盛行。这种灯彩中的采茶灯,由两个旦脚扮演茶花娘子,手持茶花灯,边歌边舞,一个小丑手持纸折扇,在两个茶花娘子中间,插科打诨,谈笑逗趣。春节期间,可在街头广场作为贺新年的演出,平时也可作为贺新婚、新屋的娱乐活动。后经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有一种独特的灯彩——“牛带茶”在萍乡出现了。这是一种载歌载舞的形式,唱时胡琴与笛相和,有锣鼓与唢呐伴奏,还有数人帮腔。除了姐妹采茶外,丑角扮成耕田的人,配合纸扎的耕牛,合在一起表演,故称“牛带茶灯”。这种表演规模较大,组织较严,并且有了简单的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化妆,这就是萍乡采茶戏的雏型。

明末清初以后,萍乡连年水灾兵乱,“数百里人烟寥寂,田园鞠为茂草”。那时,闽粤赣交界地带,因为人多田少,生计维艰,加之明末的抗清战争的影响,大批难民(史称“棚民”)相率从赣南来到萍乡垦荒,他们带来了赣南采茶戏的剧目和曲调,这样使萍乡采茶戏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如道光间的《近事录真》说的采茶戏,“所唱皆俚语淫词,近日吾袁州及长沙各处,此风尤炽,乡村昼夜搬演”。当时如此盛行的采茶戏,即与赣南采茶戏正同属一系统。现在保留下来的剧目有《卖杂货》、《哨笋》、《送表妹》、《打豆腐》、《张三卖肉》、《卖花线》等。其曲调名为茶灯调,如[扯笋调]、[反情调]、[张三调]、[卖杂货调]、[卖花线调],多数是属于某一剧目的特定曲调,这些曲调却能够充分体现萍乡采茶戏的地方特色。

萍乡地处湘赣边界,清代咸丰间,太平天国的军队占领了江西大部分地区。这时曾国藩率湘军入赣围剿,随之,湘剧流入萍乡等地,而湖南花鼓戏艺人也开始在湘赣边界与采茶戏相汇合。光绪二十一年(1895)安源煤矿开发及其后株萍铁路通车,大批湘鄂农民涌入萍乡做矿工,醴陵一带手工业织布工人也来到萍乡,于是湖南花鼓戏开始在萍乡流行。

萍乡采茶戏来自湖南花鼓的剧目,以生活小戏和折子戏为主,没有故事完备的整本大戏。其中,属于地方小戏的,生活气息浓郁,俗称“杂戏”。有部分剧目是生活小喜剧,如《剿龙庄》(写清末哥老会起义事)、《张三打鸟》、《蔡大过门》、《幼姑养崽》、《打花鼓》、《孔子问卜》等。属于民间传说、神话为题材的折子戏,有《蓝桥会》、《山伯访友》、《四姐下凡》、《李三娘过江》,《磨房产子》《刘海钓蟾》等,大都是歌颂男女爱情。这类剧目多数来自外来剧种,如《刘海钓蟾》是由湖南花鼓戏传入的,只是在剧目中融汇了地方特色。再如《李三娘过江》?还有新的创造,并不拘泥于《白兔记》中的故事情节。而萍乡采茶戏的《小姑贤》、《落马桥》、《顾公子嫖院》等,因其向故事的完整性方向发展,也被艺人称为“正戏”。这种花鼓戏的基本曲调名为“神川调”,叙事抒情均可,可分为神调(多用于鬼神唱)、川调、一字调。(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江西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戏曲志  江西卷,中国ISBN中心,1998.10,第161页)

上一篇: 民间戏曲:阳新采茶戏

下一篇:民间戏曲:九江采茶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