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秦巴山区汉阴县城关镇的一种民间舞蹈。民间常求“鱼”与“余”的谐音,以表“吉庆有余(鱼)”、“连年有余(鱼)”的一种美好期盼。当地以鱼为内容的社火节目比较多,其中还有“五子登科”、“鱼竞垂钓”、“鲤鱼嬉莲”等,甚至在民间的一些年画、剪纸中还有许多表现“鱼”(余)的作品。
《鲤鱼跳龙门》表演时,由一男孩扮仙童,手执长约1米、宽约25厘米上写“龙门”二字的红布横额。舞时,仙童先将“龙门”横额卷在一起,做为表演的红棒道具。另有五个小姑娘,腰扎长约1米的竹篾纸糊彩绘的鲤鱼道具(类似民间的《竹马灯》一样),双手握着鱼头两腮不停地摆动,似鲤鱼在水中自由地遨游。行进时,仙童率众鲤鱼姑娘成一路纵队用“跳碎步”做“龙摆尾”、“一字行”或两路交叉前进。场地表演时,仙童做“虎跳”先上场,再做“鹞子翻身”、“飞脚”等民间拳术动作,随后行至上场门处做“弓步亮相”挥右手召唤众鲤鱼姑娘上场。鲤鱼姑娘成一路纵队做“碎步”依次上场后跟在仙童身后跑转各种队形图案,跑时可做“转圆”、“荷花出水”、“九莲环”、“线拐子”、“插花”等,力求步履轻盈、活泼、飘逸,情绪活泼、欢快,以表示鲤鱼在水中遨游时戏耍的情景。舞至高潮时,仙童翻一个筋斗做“弓步亮相”,双手将“龙门”横额展开举至头顶。众鲤鱼姑娘依次做大跳,从“龙门”横额前跳过。其中有条胆怯的小鲤鱼左摆右晃没有勇气跳“龙门”,在众鲤鱼的鼓舞支持下最终还是跳跃而过,众鲤鱼欢呼雀跃,跟着仙童身后跳跃下场。
汉阴县有些村镇表演此节目时,把仙童改为由女孩扮演成荷花与鲤鱼对舞,又称其为《鲤鱼戏莲花》,其表演程式风格与《鲤鱼跳龙门》基本相似。
(《中华舞蹈志》编辑委员会编,中华舞蹈志·陕西卷,学林出版社,2014.01,第27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