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客家唢呐历史悠久。早在1 600多年以前就盛行于民间:“举于道路,往来人家,更阑不歇。”于都唢呐一般配以锣、鼓、钹等打击乐,所以俗称“吹打”。
当地唢呐手就有这么四句顺口溜:“七寸吹打拿在手,五音六律里边有。婚丧嫁娶没有我,冒声冒息蛮难过。”而位于县城西南的禾丰、靖石一带还将唢呐手称为鼓手,实为“吹鼓手音乐。”
于都客家唢呐吸取了赣南采茶戏“灯腔”“茶腔”音乐的内涵与特色,讲究“鼓板分明,粗细结合,高昂悠扬,音乐协调。”是客家八音最主要的乐器,也是客家人非常喜爱的一种传统乐器。
于都唢呐以齐奏、对吹、吹打并重。吹打能长能短,可坐可行,十分轻便灵活。唢呐手们还根据自己的吹奏实践,编成了众多的唢呐曲牌。
据调查,于都唢呐光是传统曲牌就有280多个。一般分为喜调和悲调,喜调轻快、活泼、欢乐;悲调深沉、低吟、催人泪下。
别看小小一支唢呐,吹奏可是大有讲究,不同的场面就得吹奏不同的曲调。
比如一般吹打时就有《将军下马》《百凤朝阳》等热烈欢快的曲调:坐吹有《十堂花》《扬州调》等;对吹则有《公婆吹》《斑鸠调》等细腻悠扬的民间小调。
不过,唢呐曲牌虽多,但吹奏却断断不可有丝毫的差错,否则就会砸你的唢呐,一辈子也不会有人请吹了。
唢呐一般有木管、铜管、铝菅与锡菅之分,木管柔,铜管亮,锡管与铝菅在于都应用最广。
于都唢呐又分为大、中、小、“辣子”四种,大唢呐粗犷、气派,一般用在大场面;而一种细长的“辣子”,于都民间俗称“吊辣子”,因其音高而尖,且吹奏费力,所以只作点缀及伴奏之用。
自然,用得最多的还是中、小两种唢呐。小唢呐欢快、含蓄、优雅,犹如含情脉脉之少女;中唢呐高亢、激昂、穿透力强,恰似血气方刚之后生。
所以这两种唢呐最富于表现力,用途也最广,于都唢呐不仅品种多样,曲牌复杂,而且还善于吸收各种乐器丰富的艺术养分,从而使之不断地完善与提高。
(王亦农编著,原汁原味的民间音乐 彩图版,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4.08,第83-8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