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音乐

当前位置: 首页 >> 重点研发计划 >> 文化知识 >> 民间音乐 >> 正文

民间音乐:衡州花鼓戏

发布日期:2019-11-04         点击:

衡州花鼓戏,又称衡阳花鼓戏,因发源并主要在旧时的衡州地区(衡阳县、衡南县、衡山县、衡东县、耒阳县、常宁县、安仁县、酃县、桂阳州、临武县、蓝山县、嘉禾县)而得名。除此以外,它还流布到省内的永州、株洲的部分市县,以及江西的莲花、永新、吉安、井冈山和抚州,广东的韶关、乐昌、坪石等县区。

衡州花鼓戏是民间小戏剧种,它的前身同样是地花鼓。地花鼓在衡阳、衡南、耒阳、常宁一带叫“马灯”;衡山、衡东一带叫“花鼓灯”;攸县、茶陵一带叫“地花鼓”;安仁叫“花灯”;永兴江左一带叫“花灯”,江右叫“唱调”。花鼓戏形成期间,人们通常仍以原来的称谓称呼新兴的剧种。1954年,根据湖南省文化部门的意见,统称为“衡阳花鼓戏。”1982年撰修《中国戏曲志·湖南卷》时,经过协商、论证,将“衡阳花鼓戏”改称为“衡州花鼓戏”。

衡州为湖南古城之一。早在宋朝,民间灯会便颇为盛行;明代,歌舞、百戏又有发展,民间采茶歌舞、傩戏亦盛行。清王夫之《南岳采茶曲》诗云:“沙弥新学唱皈依,板眼初清错字稀。贪听姨姨采茶曲,家鸡又逐野凫飞。”灯会、傩戏、采茶歌是衡州花鼓戏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同治元年( 1862)旧历三月,长沙戏剧家杨恩寿在《坦园日记》中描述了他在永兴农村所见的草台花鼓演出的盛况:“十二日,阴。泊西河口,距永兴二十余里:对岸声腾沸,正唱花鼓词……时沉净扫,新月微明,与桂仆以百钱另买小舟,剪波而渡。至则金鼓轰云,灯光如海,缚草为台,环以破布……台下喝彩之声,几盖钲鼓,掷金钱如雨。柳莺流目而笑,若默谢云。”杨恩寿所描述的正是衡州花鼓戏的传统小戏《乌英晒鞋》。他同时还看了《整鞋》、《金莲调叔》及《卖肉打线》等戏。可见,咸丰同治年间,衡州花鼓戏已受到湘南人民喜爱,广为流传。

清代咸丰、同治年间,衡阳、安仁、永兴等地即有职业或半职业的戏班。成立于清光绪年间的“荣华班”,是衡阳一带的早期戏班。起班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的“云开班”,是衡山一带第一个常年四季班社。起班于光绪、宣统年间的“会元班”、“南岳班”、“得胜堂”,以及清末民初起班的“得胜班”、“熊佳凤班”、“得胜堂”等,均在不同时期内,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

衡州花鼓戏的剧目十分丰富。据20世纪80年代统计,衡州花鼓戏的传统剧目共有165出。按篇幅分,小型剧目104出,中型剧目35出,大型剧目26出;就声腔分,以川调为主的戏126出,锣鼓牌子为主的戏27出,小调为主的戏12出。中小型剧目多、川调剧目多是衡州花鼓戏传统剧目的特点。

传统剧目的内容来自民间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一是反映劳动和爱情生活,如《磨豆腐》、《抖碓》、《双采莲》、《送表妹》、《装癫吵架》等;有讽刺、劝诫不良习气的,如《劝夫》、《劝妹》、《戒洋烟》、《龚瞎子缝衣》等;有嘲笑小官吏的猥琐和卑鄙的,如《王保正催粮》、《双打店》、《打鞭进城》等。二是取材于神话、传说或酬神祭祀故事,如《铁板桥》、《大盘洞》、《四仙姑下凡》等。三是吸取地方大戏或皮影、木偶戏的传统剧目,经过艺人的加工整理移植上演,如《杨春龙》、《打砖会兄》、《五鼠闹东京》等。此外,也有根据当地真人真事编写的,如《谢满瞎子抢亲》、《东阳渡打铁》、《杀子夺媳》等。

衡州花鼓戏的剧本通俗易懂,杂用土语乡音,形象生动,生活气息浓厚,但由于杂用土语乡音,舞台语言也具有各流行地域的方言,如衡山一带使用衡山官话,安江、永兴一带接近郴州官话,但丑行仍然使用衡阳方言。

衡州花鼓戏的音乐以活泼、开朗、高亢和粗野著称,热情奔放,山歌风味非常浓厚。早期的“两小戏”以“呐子牌子”为主,演唱时唱腔、伴奏、锣鼓同时进行,气氛活泼,热烈欢快,此类牌子共有60多支。后来传人戏曲化程度较高的声腔“川子调”,发展了板式,更适合表现各种情绪的变化。“川子调”使用灵活,可用呐子或胡琴伴奏,民间小调字多腔少,丝弦小调字少腔多。

衡州花鼓戏的表演过去常用一些舞台化了的日常生活动作和表现劳动过程的成套身段,非常接近生活。至清末民初,才开始向大戏剧种学习一些规范的表演程式和刀枪把子功。衡州花鼓戏的小丑表演独树一帜。在现存的100多个传统曲目中,小丑行当的身影几乎无处不在,讲白曲子特别多。所谓“讲白曲子”,就是以韵白为主无伴奏的“数课子”,在结尾时所有的锣鼓、唢呐及弦乐一同起腔伴奏,节奏感特强,有的“课子”可以数到上百句。

衡州花鼓戏现存8个专业剧团,它们所在的市县分别是:衡阳市、衡阳县、衡南县、衡山县、衡东县,以及郴州市安仁县、永兴县和资兴市。

2008年,衡州花鼓戏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衡阳市花鼓剧团、永兴县花鼓剧团、安仁县花鼓剧团、资兴市花鼓剧团为该项目的保护主体。2011年6月衡州花鼓戏被确定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

(本文转引自:孙文辉著,蛮野寻根  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源流,岳麓书社,2015.03,第75-78页.)


上一篇: 民间音乐:湘西花灯戏

下一篇:民间音乐:邵阳花鼓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