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花鼓戏,俗称“瓮琴戏”。瓮琴,一种自制自用的二胡,音色与花鼓大筒相似,声音粗犷,略带沙音和瓮音;在演奏上,手指第二关节按弦、揉弦,只用把位;不管曲调速度如何,常常一拍两弓,因此多用中弓。20世纪50年代起,专业剧团一般改用花鼓大筒,但近年,瓮琴作为特色乐器,有所恢复。
岳阳花鼓戏兴起于岳阳、临湘的新墙河畔,在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而成,以今岳阳、临湘一带地方语言为舞台语言,流行于岳阳、临湘及湘鄂、湘赣毗邻的数县。20世纪50年代正式定名为“岳阳花鼓戏”。
清代嘉庆《巴陵县志》就有在巴陵一带农村演花鼓戏之记载。旧时,岳阳花鼓戏只有在“五八腊”(即五月端午、八月中秋和春节)临时组班的演出,其中腊月至春节唱傩戏,五月端午唱端午戏,八月农闲唱秋冬季大戏。民国二十六年(1937),新墙河镇长春园茶馆胡松林在茶馆内设置舞台演出,是岳阳花鼓戏的首次市场售票演出。1952年春,由刘益寿组班,创建“新舞台”剧团,进入岳阳大戏院演出,连演三月,为岳阳花鼓戏进城演出之始。当年12月,岳阳城吕仙亭街居民集股投资新岳剧院,新舞台以此为固定演出场所,更名新岳楚剧团。1953年3月,新岳楚剧团被政府备案为专业剧团,改名岳阳花鼓戏剧团。1955年秋,湘潭专区举行会演,临湘县组织20名岳阳花鼓戏艺人组成代表团,演出传统剧目《驼子回门》、《送干妹》、《十恨大脚》获奖;回县后,即组建巡回演出队;1958年改名为临湘县花鼓戏剧团。1979年,岳阳县文化馆组建了12个业余剧团;1982年,在业余剧团中挑选了一批青年演员,组建了岳阳县花鼓戏剧团。至今岳阳市花鼓戏剧团、临湘县花鼓戏剧团、岳阳县花鼓戏剧团仍活跃在湘北城乡。虽然这些专业剧团曾先后改唱长沙花鼓戏,但他们在传承与保护岳阳花鼓戏的传统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岳阳花鼓戏自有特色。从音乐来说,岳阳花鼓戏主要声腔叫“琴腔”。“琴腔”曲调有“单句子”、“夹句子”、“梦调”、“阴调”、“哀调”等。其他民歌小调如“思夫调”、“相思调”、“闹五更”、“十绣”、“回门调”、“梅花引”等,常穿插其间使用。“琴腔”受汉调影响明显。岳阳花鼓戏有不少剧目也是以“琴腔”为主的,所以它在湖北南部、东南地区演出时,因音乐同源,语言相近,群众很容易接受,很喜欢看,并称之为“提琴戏”。主要剧目有《思夫》、《补背褡》、《芦林记》、《双盗花》、《牛郎织女》等。
岳阳花鼓戏的第二大声腔系统是“傩腔”。“傩腔”也叫“打锣腔”,即演唱时用锣鼓伴奏,不托管弦、人声帮腔。岳阳花鼓戏在本地锣鼓音乐如“木皮调”、“木马调”、“辞店调”、“四六调”、“八同牌子”的基础上,吸收了汉调皮黄某些板腔音乐,形成“导板”“三流”“急板”“散板”等板式组合结构。
岳阳花鼓戏的第三大声腔系统是“小调”,为地方性民间音乐,具有浓郁的地方乡土色彩。如民歌小调“采茶调”、“倒板调”、“四季青”、“采莲船调”、“洗菜心”等。但作为过门、过场音乐也搬用了汉调某些锣鼓经,如“万年欢”、“一枝花”、“扑灯蛾”、“得胜令”、“柳摇金”、“傍妆台”等。
岳阳花鼓戏成为独立戏曲剧种最早演出的是情节性不强的“二小”和“三小”戏,多用当地小调,后受汉剧和其他剧种影响,形成花鼓戏“正调”音乐系统。这对花鼓戏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岳阳花鼓戏的艺术传统得到发扬,艺术水平得到提高,整个剧种得到较大的发展。岳阳花鼓戏整理改编了一大批传统剧目,如《补背褡》、《牛郎织女》、《游春》、《思夫》等。其中改编的《补背褡》一剧参加湖南省第二届戏曲观摩会演获奖后,第二年作为湖南戏曲艺术团剧目进京汇报演出。近年来,现代戏的演出,促进了岳阳花鼓戏在编剧、导演、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方面的革新和发展,提高了剧种的整体艺术水平,增强了岳阳花鼓戏表现现代生活的能力。
(本文转载自:孙文辉著,蛮野寻根 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源流,岳麓书社,2015.03,第70-7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