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湖秧歌”是金湖地区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插秧劳动中,以朴实的情感、用集体的智慧创造出来的一种民歌。在以金湖县为中心的周边县市流传,传承最少有10代以上,有据可考的就有百年历史。其唱词、曲调和演唱方式非常独特,是不可多得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
金湖秧歌的曲调节奏明快清新悦耳,既有北方民歌的高亢豪放,又有南方的民歌的舒缓流畅。调名有:“四句头”“五句半”“抢八句”“串十字”等,曲调富于变化,表现力很强。金湖秧歌音调非常优美,它的旋律中具有“变宫为角”“变徵为角”“以商为宫”等多种调式的转换手法,特别是在短短的单乐段中,竟有三个不同宫调系统的调性作连续的同调式的变调,这种复杂的调性运用手法在中国的民歌中是独特的,它的音乐具有相当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金湖秧歌在演唱上分职业和业余两种。职业歌手即“锣鼓师傅”,不参加插秧劳动,专门唱给插秧人听。两人配对,一人打鼓,一人敲锣,边敲边唱,这类秧歌又称为“锣鼓秧歌”。业余歌手一边插秧一边唱秧歌,由一人唱“格冬代”,俗称“打鼓号子”代替锣鼓伴奏,另秧歌手主唱。业余歌手与职业歌手所唱曲调尽管相同,但业余歌手的唱法上更为自由,唱腔高亢悠扬,委婉抒情。
金湖秧歌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内容十分丰富,重要分情歌和生活歌两大类。其中以情歌最为优美动人,且占相当大的比例,是金湖秧歌的精华所在。金湖秧歌中最具代表性的“锣鼓秧歌”则是在清代从湖南那边流传过来的。清政府在镇压太平天国时大批湘军北上,后来滞留本地,带来很多湖南习俗。它的敲击方式,即锣鼓谱和演唱曲调则融合了本地木工的“打排斧”节奏和流浪艺人的“凤阳花鼓”等内容。(阚男男编著,《朴素浑成的民间歌谣》,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