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母争子”故事在我国流传集中在汉、藏、傣等民族之中,据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和笔者对现代已搜集起来的故事统计,该类型故事在我国有15篇异文。其内容一为抢夺孩子,一为抢夺财物。判案的形式为两妇人拉扯孩子和以刀劈物品,审判官从二人的态度和细微的动作变化判断真假。记述这一类型故事的古代文人已经意识到了它们同型同构的特点。《贤愚经》卷十一《檀离锜品》端正王审理系列案件时,将“二母争子”、“两人争一毯”编排在一起,并进一步解释“关于两人争夺一床白毯,国王也用同样的办法,明智地分辨了是非”。我国东汉应劭在录载“颍川有富室”二母争子故事后,紧接着记述薛宣 巧判二人争绢绸的案子。这种编排是经过记述者精心分析后作出的排列,“他们用的是同一办法,那位不愿用力牵扯,惟恐伤害小儿的便是生母,那位对截断绢绸表示怨恨的即是真正的主人”。
“二母争子”故事以书面和口头形式活跃在广阔历史舞台上。 广大民众喜爱它,文人雅士重视它;佛教故事里有它的位置,基督教经典中留有它的足迹。像这种既受到俗民、僧众又得到三大宗教欢迎的民间故事并不多见。那么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形呢?其实,这主要得益于故事本身体现出来的文化精神。
首先,“二母争子”故事揭示了人类伟大、无私的母爱。故事以两位妇人争夺一个幼小无力孩子为核心,在谁拉扯赢,孩子归谁,或干脆将孩子劈两半,一人一半的残酷事实面前,生母的亲子之爱油然而生,她将伤痛、爱恋深藏于心,宁可放弃爱子,也不愿让孩子受到一点伤害。其次,“二母争子”故事显示出人类追寻智慧的永恒主题。推崇智慧、崇尚知识是世界每个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强大动力,故此世界各国均以不同的文化形式来表现这一主题。再次,“二母争子”故事在展示人类共同伦理精神和审美理想基础上,还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点。阿拉伯、印度等地的“二母争子”故事,对争夺孩子的起因没有作深入交待,只是说一个妇人想霸占他人儿子。然而中国“二母争子”故事,对争夺孩子的原因及造成争子这一特殊现象的解释,均闪烁着中国文化的光芒。(刘守华主编,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第693—70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