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异类(动植物精灵)婚恋,是世界各国人民最为喜闻乐见的幻想故事之一。天上的飞禽、山林中的走兽、水中的游鱼,等等,在民间故事里均可幻化成为美丽而又善良的女性作普通小伙子的妻子,生儿育女建立起幸福家庭。在中国,还流行“田螺姑娘”(简称“螺女”)的故事,一男子随手从水滨捡回的田螺,竟然也变形为少女,主动操持家务,在同这位男子结合的过程中经历悲欢离合,构成富有戏剧性的人生。它是最富有中国农耕文化色彩而且源远流长的口头叙事文学珍品之一。
丁乃通编撰《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将“田螺姑娘”列为400C型,收录古今异文30余例。令人惊异的是,它的形态早在魏晋时期即已成熟定型,这就是晋代人文学家陶潜(365— 427)所撰《搜神后记》卷五中记述的《白水素女》(或题为《谢端》)。故事由“拾螺归养”、“化身现形”和“窥视离去”三个情节单元构成。田螺本是江南水乡的常见之物,螺肉鲜美可食,螺壳造型奇特精巧,可用作女性佩饰(螺钿),还可选作发型(螺髻)。在人们印象中,它亲切可爱,富有灵性。于是田螺走进幻想故事,成为女性形象的象征了。在异类婚故事中,狐狸、老虎 和蛇,都可以充当男女两种角色,而螺或蚌,基于它自身特性, 很早就被固定为女性角色,其美好印象在口头叙事和关于蚌壳精的民间歌舞中传承不衰。
田螺精化身为少女给孤儿谢端执炊做饭的叙说,在大胆想象中洋溢着农家生活情趣。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故事讲述人没有正面讲田螺精怎样神奇化身,而是转变视角,从谢端和邻人眼中来看螺女,既有精彩的对话,又有活灵活现的动作姿态,由消除邻人和谢端之间的误会进而促使真相大白。这种将大胆幻想和民间生活情景巧妙融合的叙说方式,几乎在后世所有田螺姑娘故事中。(刘守华主编,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第362—37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