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开”是我国民间一种颇富幻想色彩的传统故事类型,因为它满足了广大民众寻觅财宝、祈求致富的普遍心愿而历来深受欢迎。故事讲,山里有个宝库,那里藏着稀世珍宝。谁要是掌握了打开石门的诀窍,谁就可以在刹那间成为世界上最富的人。这种打开石门的诀窍通常可以有两种方式:或是开洞的口诀;或是开洞的宝钥匙。故事的情节设置往往是两元对立的:好心人获得成功,而贪心人学样失败,甚至还会被关在石门里边,永远出不来。
“石门开”型故事又是世界性的,由于阿拉伯故事《阿里巴 巴和四十大盗》的流播而名声大振,因此有的学者称其为“芝麻开门”型、“阿里巴巴”型。今天的许多青少年也往往只知道外国的“芝麻开门”,却不知道“石门开”原来是我国历史上由来已久的一种故事类型。
民间文学界对“石门开”型的研究,起步还是比较早的。1928年,赵景深发表《中国民间故事型式发端——英国谭勒研究的结果》,介绍英国学者谭勒在《中国民俗学》一书中对中国民间故事的类型研究,其中就有对“石门开”故事的论述。1937年,德国学者艾伯华发表《中国民间故事类型》,将“石门开”定名为“芝麻,开门”,还是沿袭了《天方夜谭》的说法。他还列出了该型故事的基本结构样式:1.一个人拿了开山宝物来到宝山。2.但是他没能够把宝藏拿出来。3.开山的宝物丟了,或者探宝者被关在山里了。1978年,丁乃通发表《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按照AT分类法,将“石门开”定名为“676开洞口诀”。 2000年,金荣华发表《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类型索引(一)》, 同样按AT分类法编码,但他又新设“599开启宝山的钥匙”, 使它与“676开洞口诀”相对独立。
除此之外,姜彬、程蔷等人也都在他们的民间故事研究中对“石门开”故事有所涉及,并提出了精到的见解。关于这个故事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播的状况,美国民俗学家 斯蒂•汤普森也提出了他的见解,认为“故事《芝麻开门》的讲述者是从《天方夜谭》的抄本或可能是从经过许多转述的《天方夜谭》故事中知道这个故事的”。这个观点基本上可以成立。但是联系到中国的“石门开”型故事,情况也并非这么简单。现在我们基本上可以认同的,只是“石门开•口诀型”的流播,可能是这么回事,它主要是受了阿拉伯故事的影响才在世界各地口耳相传。至于“石门开”故事的其他亚类型,则和阿拉伯故事的关系就不那么密切,它完全可以是在中国本土上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滋润而独立地发展起来的。(刘守华主编,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第299—3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