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传说无疑是城隍信仰的衍生物。历来的城隍传说,一般都以宣扬城隍神的灵验,歌颂城隍神的功德为主旨,从而配合了城隍信仰在民间的传播。然而明清以降,随着城隍信仰的渐趋衰落,民众中逐渐滋生出对城隍神的种种怀疑和不满,于是在口传故事的领域里也与之相应地崛起了一种新的故事类型——“撵城隍”型故事。这种故事仍然带有一定的传说特征,用来解释某地城隍某个特征的由来,但却形成了一定的叙事结构,摆脱地域的羁绊而广泛流播于大江南北,呈现出活泼的态势。在思想倾向上,这一类故事则表现出对城隍神的嘲弄或抨击。在这种场合, 讲述人和听众都开始对城隍不太恭敬起来,他们虽然依旧承认城隍信仰的存在,但往往将其理解为是人世间“地方官吏”的翻版,把人们通常对地方官员的认识和情感转移到城隍神的身上,编造出定型的故事情节,口耳相传,以表达民众对神灵世界和现实生活的一种看法。
“撵城隍”型故事大致又可分成两个亚型,即“迁庙”型和“换任”型,分述于后。“撵城隍•迁庙”型故事的情节梗概大致是说:某个小孩,他长大之后是要做大官的,所以人们往往说他是“文曲星下凡”,因而他的言行据说就会有一定的灵验。这个小孩在读书时曾让城隍办一件事,城隍没办好。小孩发怒,给城隍开玩笑,写了个纸条要将其“发配”到远处去,或是画了个给城隍戴枷的图,或是将城隍神像捆绑起来,或是写了张“状纸”放在抽屉里,总之,小孩的作为将威胁到城隍的职位。城隍害怕起来,只好托梦给小孩的老师求饶。老师责备小孩。小孩收回原先的“批示”,让城隍“官复原职”或作改判。而城隍回来时却发现有新城隍到职,他的“官衙”已经回不进去了。于是城隍神又托梦给凡人,要求为其在别处建造庙宇。人们遂在城外某地为城隍建庙,人称“小城隍庙”。与“撵城隍•迁庙”型故事相比,“撵城隍•换任”型故事的情节起伏就更大些,故事对现实生活的揭露和控诉也更为强烈。这一亚型故事的情节梗概如下:某地的城隍(土地)神贪赃枉法,草管人命,它的劣迹被某个凡人发觉,此人便对城隍采取断然行动,有时候是将神像推倒,或扔进河中,并由自己坐上神座,取而代之;有时候则打了神像几个耳光,致使神像从此留下耻辱的痕迹。关于城隍(土地)劣迹的败露,大致上又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某人栖身庙中,偶然间偷听到神灵的不端行径;另一 种则说两人为一次借债纠纷(或失窃事件)而一起到庙中要求神判,神灵事先得到其中一方的贿赂,于是在神判中冤屈了另一方。后来行贿的一方良心发现,主动向对方认错,致使神灵的隐私得以败露。(刘守华主编,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第272—28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