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季学期伊始,智能感知与先进计算研究中心于9月1日下午在教学一楼303研讨室召开了新学期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为:总结当前中心工作进展与部署新学期工作。会议由路纲老师副教授,中心全体师生参加。
会议第一阶段由研究生代表发言。高晟介绍了文化科技融合项目的技术研究进展,包括人工智能艺术创作、虚拟现实、知识图谱、智能文创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李丛同学介绍了互联网+大赛从校赛到省赛背后的参赛历程,介绍了心得体会,交流了经验;谈启雷同学作为新生代表,介绍了入学前暑假期间在中心的实验室的学习和研究的心得体会和收获,重点强调了研究生要培养自身交流实践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李菁菁则回顾了已毕业研究生的学习和工作情况,鼓励同学们早做多做准备、多参与实践活动,努力学习,全面提升自己的能力。
会议第二阶段由指导老师讲话。张玉梅老师全面回顾了研究中心近段时间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的主要成绩,还谈到了过程管理和学术诚信建设,对同学们的学习、生活进行了全面的指导;朱昀老师解读了实验室规章制度,对学校实验室的学习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袁柳老师重点强调了日志管理和实验室日常工作安排;李鹏老师回顾了科技部重点项目从2018年至今的主要工作内容和教育基金申请与完成方面的工作,还鼓励学生建议学生目标要明确,刻苦学习先进基础理论,锻炼开发技能,提升综合能力、组织能力等。
最后由团队带头人、研究中心主任吴晓军教授通过四个方面进行了总结:
第一、对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实施进行了说明,他谈到本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完成了中期检查,意义重大。①现场展示、服务等工作在张玉梅等老师的努力下顺利完成,专家对团队的工作充分肯定,其良好的展示对宣传项目、宣传团队、宣传学校效果很好。②对于学校来说,意义重大,标志陕西师范大学在科技文化和教育融合方面,进入国家梯队,同时,也有力支撑了学校规划的人工智能与文化融合发展方向。③锻炼了团队。今后国家在这方面的任务需求很重,把团队建设好将为争取更多更为重要的科研任务打下了基础。④团队发展思路和方向更加清晰,重点更加突出,特色也更为明显。
第二、上半年的工作总结与回顾,指出在科研教学方面:①今年获得国基金2项青年基金项目,连续三年资助率100%。F0701方向,今年全校立项3项,我们团队获得资助2项,两年共获资助3项,占全校6项的一半。这项成果对突出实验室特色,实现学校建设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建设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②杨红红老师获得博士后一等资助,研究中心出版了一系列著作,获批了多项专利,发表了高层次论文。教学方面,张玉梅老师获得校教学大赛一等奖、互联网+大赛省银奖。③研究生教学质量提升,培养更加规范化。④学术交流服务方面:承担了中国虚拟现实联盟西部专委会委员工作和陕西省大数据联盟文化大数据专委会主任工作,李鹏老师到北师大做了交流报告;以上成果有力地支持了实验室的建设。
第三、在实验室和团队建设方面,吴晓军教授将团队及实验室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基础建设阶段、能力提升阶段、持续发展阶段,并对这三个阶段进行了具体说明。他指出,从我们实验室(团队)目前承担的科研任务、产出的科研成果来看,实验室已经基本完成第一阶段的建设任务并进入了第二阶段,这一阶段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从自身出发,加强团队建设,进一步提高团队的创新力、凝聚力和科研力,培养团队成员的合作意识、大局意识、和使命意识,为将来步入持续发展阶段做足准备。
第四、对实验室先一步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第一要加强实验室的文化建设,增强原创和基础性研究;第二,在技术创新上要有突破、有特色;第三,加强人才培养的质量,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观,也要求每一位研究生树立使命感、责任感,在新的阶段不断挑战自己,在这一重大变革时期,不断取得更大更好的成绩。
吴老师的讲话指明了发展方向,鼓舞了大家的干劲。
新学期工作会议结束后,全体师生合影留念。

之后,会场还举行了新书交接仪式,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西安市政协文史委员会委员、西安理工大学教授王智向研究中心交付书籍《关中老作坊》,该书从生产生活、衣食住行的老作坊入手,记录挖掘了关中地区匠人的生活与精神,是我中心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产出的成果之一。